標簽:服務器,
作者:曹圖強 思科全球副總裁、大中華區 CTO
20 年前,IT 行業曾涌現許多叱咤風云的服務器品牌,他們獨霸江湖的秘籍就是擁有自己的鎮店之寶——CPU。然而,當他們不再擁有自己的 CPU,就開始陸續淡出江湖,甚至消失,留給人們的傳說只剩下那句著名的 “Intel Inside”。
芯片技術,就是公司實力的象征。網絡行業,也同樣如此。
擁有產業鏈象牙塔頂端的芯片技術,是每個系統廠商的終極目標。因為網絡技術的核心就是芯片技術。
然而,能夠自主研發核心網絡芯片的廠商,少之又少。因為當下即便是做一個樣片,成本均價都要 300 萬美元,還不能保證一次流片成功。承擔得起這樣巨額研發費用的公司,必須 “實力” 無比雄厚!
可以毫不夸張地說,思科正是其中翹楚。
放眼主流交換機領域,只有思科在使用自主研發芯片,其他國內外廠商幾乎無不依靠第三方供應商博通(Broadcom)的芯片。
若干年前,思科的一款核心交換機 Catalyst 6500 的 720G 引擎,連續銷售 5 年,都是業內最領先的交換機,根本原因就是使用了一顆領先業界 5 年的自主研發交換芯片。
講一個真實的故事。
這幾年數通網絡行業最炙手可熱、或者說最為 VC 所青睞的技術就是 SDN(Software Defined Network,即軟件定義網絡)。但孰不知,SDN 之父——著名的斯坦福教授 Nick McKeown 在以天價賣掉他的 SDN 創業公司 Nicira 后,做了個 180 度的轉彎,一頭扎進徹底的硬件行業——芯片,創立了研發可編程交換機芯片的 Barefoot 公司。
芯片的開發可不像軟件開發那么容易掉頭,一個版本的芯片從規劃到設計、再流片,順利的話,往往都需要 2-3 年的時間。但是,在這個行業轉型、客戶轉型,變化迅速的數字化世界里,2-3 年一波浪潮就已經過去了。
縮短芯片研發周期,成為加速產品研發、響應客戶需求的關鍵。
可編程交換機芯片,正是迎合當前敏捷開發、數字化轉型的利器。它通過后期對芯片進行類似軟件那樣的重新編程,大大縮短了研發周期。
事實上,可編程芯片并不是什么新鮮事兒。2012 年上市的思科的 Catalyst 3850 交換機就是業內第一款采用可編程芯片,UADP 芯片(思科自研)的交換機。當時這款交換機最特別的地方就是,UADP 芯片集成了無線控制器功能。
雖然大大領先于業內水平,但 Catalyst 3850 面世之初還沒完全體現出可編程的優勢。直到從去年開始,原來應用于數據中心的 VXLAN 技術,開始步入園區網建設。同樣的 Catalyst 3850 交換機,僅需升級軟件,即可改變芯片微碼,實現思科基于園區網的 VXLAN 功能的 SDA 解決方案,真正發揮了可編程的優勢。
對于傳統的交換機芯片來說,這是完全不可能的任務。
以博通交換機芯片為例,VXLAN 功能只能在其 Trident2 芯片上實現,而且還只是 2 層;想實現 3 層 VXLAN 功能,就必須升級成 Trident2+ 芯片。對于交換機廠家來說,這意味著必須重新研發一臺新的交換機,而不是單純軟件升級那么簡單;對客戶來說,這意味著缺乏對 IT 投資的保護。
自從網紅教授 Nick 華麗轉身,網絡行業的投資風向標也開始隨之從軟件轉向硬件芯片。這一方面催生了新的創業熱潮,也給老牌廠商帶來了核心人才流失的陣痛。
2014 年,博通旗艦交換芯片 Dune 系列的核心研發班底離職,創建了 Leaba 公司,致使不少下游企業都受到沖擊,旗艦交換機新款問世速度隨之明顯延緩,忠誠度大大降低,紛紛考慮改換門庭。
2015 年,博通在數據中心領域的核心招牌產品芯片的主研發隊伍,在Trident2/Tomahawk 研發關鍵時期離職創立了 Innovium 公司,導致 Trident2 芯片無法一步到位實現 3 層 VXLAN 功能,只能在 Trident2+芯片上才得以實現。這也是為什么 Tomahawk 芯片號稱擁有 3.2T 的性能,但是實際只有 2T 性能的根本原因——良將難求!
而得到 VC 支持的一批初創公司,如 Barefoot,MTK/Nephos,Cavium 等,借勢紛紛推出類似芯片產品,瓜分市場 。
反觀思科,作為 IT 領導廠商,早已在芯片領域布局,厚積薄發。
2016 年,業內最頂尖的交換芯片公司 Leaba 加入思科,業內最成熟、最高水平的芯片設計團隊自此歸入思科麾下。以此為分水嶺,思科代表當代芯片技術的頂峰,在廠商云集的旗艦交換機領域樹立了一覽眾山小的新格局。
現在,思科不僅有面向園區網市場的可編程芯片 UADP 及其系列產品,也有主打 SDN 云計算的面向數據中心的 Insieme 系列自研芯片,更有面向運營商和超大規模數據中心的 Leaba 系列芯片。
以上任一系列芯片,都是交換機廠家夢寐以求的鎮店之寶。事實上,除了思科以外。任何其他品牌廠家都沒有真正能商用的主流性能的自研交換機芯片。
網絡芯片的 “戰國時代”,看似品牌紛紜,但對于交換機廠家來說,采用哪家的芯片,就等于把自己公司的命運押寶到這家芯片供應商了,所以對這種 “霧里看花” 的選擇是非常謹慎而緩慢的。
芯片行業既然是產業鏈最上游、也是最燒錢的行當,“曇花一現” 的事情也就屢見不鮮,比如 Cavium 在 2 年前收購了一家交換機芯片公司之后,后續產品遲遲不見動靜。
創業公司錢燒完了,沒有后勁了,這種風險也是系統廠商最為擔憂的。總不至于被迫對用戶說:不好意思,我家用的交換芯片供應商不見了,元器件短缺,我也無法供貨了,請找別人吧。
對于客戶來說,永遠希望選擇的是技術領先、有投資保護的產品。而目前,也只有思科有這樣的實力和體量達到這樣的期望。
知己知彼,將 “芯” 比 “芯”。
思科在芯片上的投入和創新,必將引領新一波的網絡浪潮,敬請期待!
思科全球副總裁、大中華區 CTO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