標簽:IBM,聯想,
1977年,星球大戰系列第一部電影上映。那時盧克還是一個“有很多農活要干”的愣頭青;萊婭公主被黑暗尊主俘虜,急需營救;銀河帝國控制著整個銀河系,義軍茍延殘喘……到2017年底星戰8上映已經過了幾十年,幻想中的星戰宇宙,時間線也走過了幾十年。
第一批星戰迷已經老了,盧克也老了。他從一個愣頭青被訓練成絕地武士,最后成長為絕地大師。萊婭公主成為了抵抗組織的領導人,率領大家繼續對抗帝國殘余“第一秩序”。
幻想中的星戰宇宙發生了巨大的變化,現實也在改變。不光是電影制作水平越來越高,特效越來越好看,更讓人振奮的,是我們的生活也開始與幻想接軌。光劍、機器人、機械臂、太空飛行……這些原本只屬于科幻的元素已逐漸成為現實。而是在動漫界,這就叫“打破次元壁”。當然,我們說的不是那些買就送兩截五號電池的玩具,而是真正應用功能的實現。
顯然,IBM是一家熱衷于打破次元壁的企業。2017年,IBM的科學家共獲得了9043項專利,連續25年稱霸美國專利排行榜。近期,實力雄厚的“星戰迷”IBM,還與盧卡斯影業合作打造了《科學與星球大戰》系列短片,以展示科技如何在現實中實現星戰元素。“IBM與星戰”媒體賞映會上,有些展示,著實吸引眼球。
絕地武士標配:光劍與原力
星戰中,正義的絕地武士一直是扭轉戰局的關鍵。而一旦談到絕地武士,有兩樣東西就不得不提:光劍與原力。
作為星戰中最具代表性的裝備,光劍的實現與否,一直牽動著所有粉絲的心。關于光劍,官方的定義是,其物理結構只有劍柄——其中含有一塊特殊的水晶,可以注入能量,從而釋放等離子體,并通過磁場約束成色澤不一的劍刃。
在《科學與星球大戰》系列視頻里,IBM研究人員展示了用離子體將一根金屬棍瞬間加熱到超高溫的技術,可以達到“削鐵如泥”的效果。光劍的功能已經可以實現,如今只差光劍的特效了。
原力是星戰中最重要的元素之一,它可以讓絕地武士(或西斯)遠程控制物體,防御外來攻擊。在現實生活中,我們已經能夠遠程“控制”物體,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物聯網。人們可以通過可穿戴設備遠程開啟智能音箱、打開電視空調、開關燈、燒好熱水……雖然不如原力酷炫,但也能讓我們的生活更加方便、智能。IBM Waston IoT技術與智能頭盔Emotiv Insight相結合,能讓腦電波控制技術成為現實。
星戰里的“戲精”機器人
星戰中的每個機器人角色都有自己獨特的性格,可愛的BB8、機警的R2、多愁善感的C3PO……這些機器人在電影中的表現十分亮眼,也收獲了一眾粉絲的喜愛,演技堪比娛樂圈某些小鮮肉。其實,機器人伙伴離我們的生活并不遙遠,在很多領域中,機器人助手已經發揮作用,如作曲、設計、教育、迎賓、法律事務等等。《科學與星球大戰》欄目中,星戰的工程師也現場制作了一臺機器人R3“模型機”,并利用IBM Watson技術為機器人提供更高的智商與情商。
科學家們正在造出越來越聰明的AI大腦——具有越來越強的理解、推理、互動和學習的能力。IBM的研究人員也正致力于提升人工智能的“社交智商”,使機器人能夠與人們進行更深入的情感交流。
“死神鐮刀下救人”的巴克塔箱
星戰電影中,巴克塔箱對戰爭雙方的重要性極高,以致帝國關閉了所有附屬生產中心。箱內的巴克塔液體可以促進細胞再生,實現傷口的快速愈合,甚至最嚴重的損傷也能被它治好。類似的一幕已經在現代醫療中成為現實。例如美容手術中常見的“皮膚修復術”,就是通過植入人造皮膚,讓已經壞死的皮膚重新煥發新活力。
不過比治療更重要的,是發現疾病。很多病人往往都是因為沒有早期發現疾病,而錯過了最佳治療期。IBM正在開發”芯片上的醫療實驗室”技術(“lab-on-a-chip”),它可實現納米級疾病跟蹤,追蹤體液里無法看到的信號。該技術可以整合到便攜式的手持設備中,讓人們可以便捷地通過一滴血、一滴淚、一滴汗分析生物指標,可以被迅速地將信息從家里傳送到云端,最后通過AI分析,返回結果,實現疾病的“早發現,早治療”。
科技與科幻 在未來相遇
連續25年美國專利排行第一,背后是IBM在人工智能、物聯網、生命科學、網絡安全等領域的開拓性貢獻。不難看出,IBM是一家有科技追求的企業。而星戰“次元壁”的打破,只是科技進步的一個剪影,相信在眾多科學家的努力下,未來我們會看到更到科幻變成現實。
|